本期,留声毕业季特别企划,图书馆VIP管理学院金融硕士项目2025届毕业生李达与你分享他的成长故事。
个人简介:
李达,2022级上海班,本科就读于图书馆VIP金融学专业
所获荣誉:校优秀共青团干、校优秀毕业生
学生工作经历:22级MF上海1班团支部书记
实习经历:研究生期间 德邦证券研究所、天弘基金、景顺长城基金
Offer:天弘基金策略研究员
01 续研科大MF,追光而行
“大二期间在私募基金的量化实习经历,让我深刻意识到编程能力对职业选择的关键作用,同时也发现自己在传统金融基础理论应用方面存在薄弱环节。这段实践经历促使我决心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学习,实现技术能力与理论素养的双重提升。”在对比各院校项目的课程内容后后,李达发现科大 MF 项目课程设计更具硬核实力与含金量。该项目将传统金融与计算机、数理课程有机融合,金融数据分析、机器学习等课程能极大增强编程能力,业界专家系列课程与讲座则助力学生掌握前沿实务知识。对于本科便就读于科大的李达而言,母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早已深植于心。综合项目优势与对科大的深厚情感,李达毅然选择续约科大MF项目,决心在这片沃土上继续深耕,追逐自己的金融梦想。
02 多维探索,寻优求解
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,李达进行了诸多探索。他先后涉足一、二级市场实习,因偏爱反馈迅速、可及时验证成果的特性而锚定二级市场。加入卖方研究所金工组后,他深耕基金研究,三个月内完成多篇深度报告,在淬炼专业能力与抗压韧性的同时,对基金研究有了更透彻的理解。基于量化和金工实习经历,以及对二级市场的偏好,李达明确了职业方向——倾向于既能运用金工量化技能,又兼具主观研究分析的岗位,因此后续两段公募基金实习,他都选择了量化策略与主观研究相结合的岗位。
他建议学弟学妹,实习求职不必操之过急,需沉心探索自身能力。在职业方向尚未明确时,可多尝试投行、行研、风控等细分领域实习,亲身体验不同细分领域的工作节奏与能力要求,避免盲选赛道。当发展方向明晰后,实习价值维度应从广度转向深度,此时不能仅满足于完成任务,而要主动挑战难题。实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思考,比如在市场分析中多角度思考、运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,在任务处理中建立科学流程以提升效率和质量,这些积累会成为求职时的竞争优势。实习时要明确阶段性目标,当现有实习难以带来新的成长和收获,工作内容趋于重复时,可考虑寻找更具挑战性的机会,实现自我突破和职业进阶。
03 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
在当代金融研究领域,技术能力正成为重塑行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。诚然,代码能力并非金融从业者的刚性门槛,但具备独立编程和数据处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,无疑能在量化研究、风险建模等场景中占据先机。正如李达在访谈中所言:“将技术工具与主观分析有机融合,能够为金融研究与决策提供更坚实的支撑,让投资决策的逻辑更加科学严谨。”
回顾实习初期,李达坦言当时自己的代码能力积累尚不够扎实。进入科大MF 深造后,他通过金融数据分析、机器学习等课程,系统性地构建起技术能力框架。"科大的课程设置难度适中,非常适合打基础,能让同学们熟练掌握数据清洗、整理及深度分析的专业方法。如果想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能力,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、统计机器学习等难度较大的课程可供选择。在校期间一定要花时间把基础打牢,这样在后续实习实践中才能游刃有余。
在技术能力之外,李达强调金融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仍源于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。在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中,需从宏观经济形势、行业发展趋势、公司基本面等多维度进行综合研判,进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投资建议。谈及对于这一能力的塑造,李达建议:"平时可通过研读央行货币政策解读、重点行业白皮书培养宏观视野,参与券商路演、行业论坛、校友交流会等获取前沿研究方法论。此类实践不仅能促进专业知识沉淀,还有机会接触一手实习就业资源。"
尾声
访谈全程,李达的沉稳风度与缜密表达,似资本市场静水流深的潜行者,令人期待他在资本浪潮中行稳致远。采访尾声,他以 “要承其重,必有其器” 与众人共勉,提醒意向卖方岗位的在校生要做好高强度工作心理建设,需具抗压能力与自驱力,立志研究者更要保持主动学习态度,提升专业综合素养能力,方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站稳脚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