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,留声毕业季特别企划,图书馆VIP管理学院金融硕士项目2025届毕业生陈璐瑶与你分享她的成长故事
个人简介:
陈璐瑶,2022级MF上海班,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金融专业
主要实习经历:国投证券衍生品、私募量化策略研究、华泰证券衍生品
Offer:华泰证券--衍生品交易员
01于迷茫中寻径,在聚焦里蜕变
在职业道路的起点,陈璐瑶与多数金融学子一样,怀揣着对投行光环的向往开启了第一段实习。然而三个月高强度、同质化的工作体验,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方向。
当她在职业探索的路途上陷入困顿之际,研二那年的合肥业界导师大会成为了关键的转折点。会上衍生品领域“创新性强、人才需求缺口大”的观点瞬间点燃了她的探索欲。恰逢国投证券开放衍生品实习岗位,为期6个月的深度实践让陈璐瑶得以深入了解衍生品领域的行业特质。“相较于投行业务中高强度重复劳动的工作模式,衍生品交易则始终面临着动态定价与风险对冲策略的持续迭代挑战。这种需要不断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工作,较传统投行业务更能给予我强烈的成就感”。凭借对自身优势和职业兴趣的清晰认知,陈璐瑶最终选择衍生品领域为职业发展方向。此后,私募量化策略研究实习与华泰证券暑期实习延续了垂直深耕的路径,通过多空策略开发、因子挖掘等量化研究提升对衍生品定价的精准度和交易的策略性。
02学用相长,构建复合型能力矩阵
对于衍生品交易岗位,陈璐瑶表示最初由于具备衍生品实务经验的实习生稀缺,一段匹配的实习经历就能构建明显的竞争优势。2024年初雪球产品的暴雷导致部分机构缩招,衍生品交易方向招聘也迎来了一个小低谷。但要关注到行业基本面依然稳健,随着《衍生品交易管理办法》等新规落地,合规化发展催生了更多业务创新空间。这种行业特性使得岗位潜力持续释放,同时也推高了用人标准。在金融行业细分化的趋势下,只有构建足够深的专业护城河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面对“金融+技术”复合型岗位的能力要求,陈璐瑶将两大核心能力的锻造作为职业发展的双引擎。依托MF核心课程《金融数据分析》,她实现编程语言的升级迭代,从C语言拓展至Python,并建立金融算法建模思维。实习期间主导交易清算系统优化项目,通过实战演练将编程能力转化为解决复杂业务问题的工具。吴遵老师主讲的《金融衍生工具》课程为她搭建起衍生品定价的理论基石,实习中商品互换、雪球产品等实操经历,帮助她构建起“理论定价-场景应用-风险管控”的完整认知闭环。陈璐瑶感慨道:“课程习得的知识最初看似抽象,真正进入实务领域后才发现这些都是必备的基本技能。在实习或求职面试中,各类定价公式的推导与市场逻辑分析往往是高频考核重点。”
03 正当其时,时不我待
在金融行业周期性波动加剧、竞争愈发激烈态势下,建立动态认知对把握机遇显得尤为重要。陈璐瑶建议通过多维度信息整合捕捉机遇:在招聘信息收集方面,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主流招聘平台(如BOSS直聘、实习僧、EliteGroup等)的实时岗位动态;另一方面重视校友网络资源,通过内推渠道获取差异化实习机会。此类机会往往具有时效性强、匹配度高的特点。同时,一定要提前明晰岗位所需匹配的相关技能。例如,对于量化私募岗位,需要着重准备特定策略(如雪球定价)的数学推导;而针对机构销售岗位,则要展现出对客户需求的场景化理解能力。
求职过程中,陈璐瑶强调应摒弃“完全准备好再行动”的思维定式,毕竟机会转瞬即逝,要把每一次面试都当作宝贵的学习机会。陈璐瑶以自己面试私募量化岗的经历为例说道:“当时仅有两周的准备时间,要是等到完全准备好再行动,显然为时已晚。但实际上,带教更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,而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,是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积累而成。”
陈璐瑶坦言,整个求职过程始终充满着不确定性,从投递简历到笔试、面试,每个环节都面临挑战,但自己始终保持着比较乐观的心态。她认为找工作是一场漫长的战略布局,保持赛道敏感度是制胜关键,在细分领域积累可迁移能力,才可以有效规避周期性波动的影响。
对于即将开启的职业生涯,陈璐瑶展望道:“衍生品交易是资本市场的深水区,不仅需要应对监管政策变化,还要通过产品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。现阶段,我的目标是夯实定价模型和提升风控能力,而在未来,我计划向跨境衍生品这一方向拓展,探索更广阔的市场空间。”
采访尾声,陈璐瑶以一句“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”与大家共勉,相信她在逐梦途中,定能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不断突破自我,于金融浪潮中乘风破浪!